1992年12月31日 星期四

參考資料:義雲高大師傳 第 73 到 78 頁


1979年5月,迷戀義雲高大師藝術作品的一些海外華僑,曾在美國費城和香港為他舉辦過畫展。

1980 年,國家舉辦中國工藝美術展覽,他也有十七件作品遴選。藝術作品,本應是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。但這卻引起了一些人的惱怒,正如當年省展廳兩位權威人士一樣,對義雲高大師的作品無法接受,甚至採取不承認態度。大邑縣一位領導曾為此發表聲明:『我們縣義雲高的藝術有人不承認不會塌天,只要老百姓承認,我們承認,華僑承認,這就行嘍!』

義雲高大師被調到寶光寺了,并作出了成績。那股暗風又陡然而起,造謠說義雲高不能畫畫,要溫江行署調查。為此,義雲高大師被通知到了行署文化局。劉丹貴接待了他,要他立即當眾畫畫。義雲高大師說:“你們要考試我?” 劉說:“對啦,考試一下對你有好處。” “省上有關部門不是早考過我了嗎?” 他雖然有所警覺,但不知實情,還是提筆狂舞,一口氣畫了七幅畫。隨即又按劉丹貴的點題,再次作了四幅圖。後來劉丹貴和局領導商量了半天,便對他致歉:“對不起了,我們是不得已這樣辦。省上有人說你是畫壇騙子,沽名釣譽。為了證實,特意讓你來當眾試試。”隨即喜形于色,誇讚他不但能畫畫,而且藝術水平很不錯。義雲高大師淡淡一笑,轉身而去。別人的中傷也好,讚譽也好,他都毫不在乎。他只知道坦坦蕩蕩地走自己應該走的路。

接着,是義雲高大師調來寶光寺之前,存放在大邑二輕局的百餘件精心之作突然被盜。鄔股長當時急得快發瘋了,急電義雲高大師趕回大邑處理。經過派出所長楊忠的大力協助,那批畫終于失而復返,竊賊也被抓獲。竊者是一個衣衫破爛的落腮鬍,名叫吳杰雄,原是自緣道長的弟子。義雲高大師明白,自緣雖然死去多年,手下門人仍對他耿耿於懷。吳杰雄既不懂繪畫藝術,又無門路出售,他作案顯然是替師傅報復。義雲高大師頗為傷感,對楊所長說:『你就放了他吧!他家很貧窮,抓了他,一家人就造孽了。何況畫已全部追回,就當沒這件事。』吳杰雄只當班房坐定了,沒有想到義雲高大師這樣寬厚仁慈,心裡一熱,淚水撲簌簌直流,跪在雲高大師面前,感恩不盡。

還有一件事,就是當時寶光寺出售了一批義雲高大師的作品,收入將近三萬元。有人見利眼紅,便時常闖進他的畫室來勸說,叫他不要太傻,并要他出面向寺院領導提出收入分成,或者提留獎金。本來義雲高大師不願意他的精神財富染上銅臭味,更不願意在登臨途中大量重復自己,他是個知恩感恩的人,寺院有恩于他,豈能不按工作任務供畫銷售?現在又要他去分錢,他更不願意,他認為這樣便成了追逐名利的小人。但人們仍然糾纏不輟,使他頗為沮喪。于是他只得放下手中的畫筆,挨個去向人家表明自己的熊度。費了許多唇舌和大量時間,他仍然分文不取,給人們留下了說不清的驚嘆,讚許和思索。

俗事排除,義雲高大師重新躍馬揮戈。1982 年新春來臨之際,他又一次在藝術上取得了新的突破。他經過潛心試驗,分別以墨色的濃淡,顏料的質地,并以紙張的厚薄,脆綿及其透明度爲基礎,將大自然奇幻無窮的煙雲氣,水霧氣匯人靈魂,融合升華,成功地創造出新奇獨特的中國畫技法 -- 流水潑墨法。并據此法一口氣創作了 《三峽浪歌》、《秋色煙雲》、《飛舟拿魚》、《斜江路晚渡》、《荷塘聽雨》 《水國蓮池等作品,充分展示了氣韵生動的高深境界。隨後,他又從神交融的意念出發,創造了第二種突破傳統的技法 -- 放發性畫法。作品雄視圖》、《收牛、《松鼠》、《鷹》等,即以此法創作而成,顯示了平中見奇,渾厚華滋的藝術效果。

義雲高大師登臨了成功的第一高峰!

很快,從成都、重慶,北京、上海等地趕來的學者、教授和其他人士都知道寶光寺裡有位義雲高,他的國畫作品格高境大,氣勢磅礡,并以其深沉的審美意識,破孤悶,掃形役,啟迪對人生和宇宙奧秘的探索。

沉著練達的省委書記、省詩書畫院院長楊超,扶持後輩不過以 “開拓”、“創新” 之類的題辭給予獎。他觀賞了義雲高大師的作品,卻頗為驚異,感嘆不已,遂揮亳疾書,稱之為 “藝壇奇才”。

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,著名藝術家魏傳統來寺廟參觀,發現義雲高大師的國畫和書法,認爲作品實為變幻無窮,博大精深,也禁不住揮亳題辭:“藝苑奇才”。

三月暮春,負責中國青少年工作的張黎群入蜀訪問寶光寺,經人介紹與義雲高大師結識。張公既觀畫又見識他的 “二指禪功”,稱讚他:“堪為當今青年的楷模。” 分手之際,餘興未盡,遂提筆吟詠:“畫成驚四座,筆落起雄風。蜀南多才子,中興有棟染。”後來,又爲此撰文刊于《成都晚報》。

我國著名書法家,湖北省文史館館長、詩人吳丈蜀教授從湖北回成都探親,專程到寶光寺鑒賞了義雲高大師七十餘件作品,激動地說:“真是奇才奇畫啊!” 隨即口吟筆揮,題詩道:“西川奇杰義雲高,卓異天資氣質豪。點染丹青成逸趣,筆端引動蜀江潮。”彷彿言未盡意,續題四句:『有幸新都識智雲,清新畫筆不沾塵。前身應是王摩潔,脫盡凡胎見慧根。』

不久,中國美術館館長,著名雕塑家劉開渠老人來新都,特意在桂湖那綠韻清幽的大花廳會見了義雲高大師。劉老聽了人們的介紹,略為驚訝:『哦,他還不到三十歲,對藝術竟有這樣的成就嗎?』隨即,老人又詢問義雲高大師矢志求學作畫的情況,并請他當面作畫。

這正是在前輩藝術家面前獲益指點的極好機會,于是義雲高大師豪情迸發,爽然展紙,運筆作了三幅畫,一氣呵成。老人起身來,反復對紙玩味沈吟,隨即從案几上提起管毫,留下了他激動人心的墨寶:“義雲高的畫甚有魄力,學古筆墨之經驗師造化以創新。”

這對當年的義雲高大師又是一個莫大的鼓舞。隨後 “畫壇之魁”,“超凡入聖”,“—代宗師” 等題詞便收到不少。

1983 年夏天,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為向國內外介紹義雲高大師的藝術成就,特意派殷蘇平導演帶領攝製組赴川,拍攝了專題片《潛心奮鬥的人》,并很快公開放映。觀眾們,尤其是青少年觀眾,深深為義雲高大師的精神境界和藝術成就而傾倒。在這期間,專家也紛紛撰文,記者也爭先報道,分別在《四川日報》,《成都晚報》,《中國農民報》,《武漢晚報》,《青年藝術家》,《寫作》,《婦女生活》等二十多家報刊介紹義雲高大師。

《武漢晚報》以《義雲高的國畫》爲題目,這樣寫道:『記得在 1982 年春節期間,我回到四川,曾去新都寶光寺遊覽,在寺內的一間房中,看見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人正在潛心作畫。我見他佈局大方,筆力老練,用色沈著,而更難得的是縱觀全畫渾樸厚重,沒有雕琢痕跡,不禁暗暗稱奇。』

『經同行的朋友介紹,我才知道他名叫義雲高,作畫則以 “智雲義者” 為名,從小熱愛繪畫,曾飽覽名山大川,同時以八大山人、石濤、吳昌碩、黃賓虹、齊白石諸大師之著作為粉本,結合寫生創作。他的畫,的確包涵這些名家的筆意,而且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。我覺得他的畫在我國青年畫家中是發展較為全面的,己受到國家的重視 ⋯ 從義雲高的畫,我想到了我國的一些知名畫家和青年美術工作者的畫,得到一個深刻印像,就是他們在技法上都力求創新,這是一切藝術家應該走的道路,義雲高已走出了自己的道路。我希望他為我國畫壇開創新局面作出更大的貢獻。』

4月《婦女生活》雜誌在《韓素音新春訪川一文中這樣報道:“國際知名的英籍女作家韓素音女士,今年2月中旬,同她的丈夫陸文星先生,特地從國外趕回四川來與家人團聚,共渡新春佳節。這是新中國成立後,她第一次回四川過傳統的中國年。故園的變化,歡樂的聚會,使她心中充滿了親切和溫暖之情。

“在新都縣,她還十分高興地會見了自學成才的青年畫家義雲高,并愉快地接受了贈送給她的兩幅畫。前年,韓素音回川,由光墉弟陪同參觀文殊院,在即將展出的畫廊中,她看中了一幅很有氣魄的雄鷹,很想買到手。但因當時作品尚未正式展出,且無標價,未能如願。當她瞭解到這幅畫已印成年畫,將公開出售後,她囑六弟光墉以後務必為她買一張。

“主持畫展的同志,把這件事告訴了作者義雲高,青年畫家決定另畫兩幅新作贈送給中國人民的誠摯朋友。不久前,聞聽韓素音新春時節要訪川,他精工細筆繪出了一隻矯健的雄鷹,題為《雄視圖》 一一 這正是女作家前年就欲購得的同類題材的作品。另用抽像手法畫了一幅《白梅圖》,也很有特色,既高雅而又有神韻。

韓素音接受這兩件贈禮後,連說:“好極了!好極了!” 除向作者表示感謝外,還希望作者另畫兩幅,她將購贈給她的好朋友 一 印度總理英 •甘地夫人。那我再畫兩幅贈送。” “哦,那可不成,這是我送人的嘛!

“女作家和青年畫家一見如故,他們從中國畫壇各種風格到中國藝術各種流派,名作家的成就到各自的愛好 … 彼此坦誠地交換了意見。最後,韓素音以十分關懷愛護的口吻,既稱讚義雲高青年有為,但同時勉勵他:“藝無止境,可千萬不能滿足啊,滿足了就會停止不前!” 她感謝故園人民的深情厚意,珍惜這盛開的友誼之花!”

我國對外發行至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《中國日報》,于11月向世界人民推出義雲高大師的畫作和工作照片,並以《青年藝術家搶救了中國的古代藝術》為題,用英文這樣介紹

『成都新都寶光寺,歷史悠久,以五百羅漢著稱。自一九八〇年以來,該寺來了一位引人注目的人,他不是普通人,而是一名藝術家。這人就是:義雲高,到寺來主要複製名人書畫。在修行式的生活中,他勤奮探索。除了複製工作外,自己還創作了許多作品。這些作品受到了書畫界老一輩的重視。一月以前,他在寺裡整理自己的作品,最大的作品是兩千字的中國書法,每個字有碗口大。他複製的古代書畫,達到了 “亂真” 的程度,格高境大,渾厚華滋,充滿墨韵的筆趣 ...... 大家一致認為他是 “天才”,對于一個二十八歲的青年畫家來說,這種稱譽是罕見的。』

隨著歲月的流逝,雲高大師的藝術成就為越來越多的海內外專家學者所注目。國內著名的書畫家李苦禪(已故)、吳丈蜀等,曾對雲高大師的藝術造詣,作了專門的研討。

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,孕育出中國畫畫壇上歷代大師名家,描繪了無數壯麗輝煌的畫卷。但令人稍感遺憾的是,他們的技法,風格和題材,大都趨於單一。長于山水畫者,不精于花鳥;精于花鳥者,又疏於人物,如是等等。而義雲高大師的中國畫藝術,論題材,無論山水、花鳥、走獸、魚蟲、人物 ......,講技法,不管是工筆、寫意、潑墨 ...... 無所不通,無所不精,無一不是師于傳統而創新。這一點,已為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所肯定,為觀賞過他的作品的觀者所信服。